2014年08月22日17:11   娱乐专栏

  多屏时代,电视剧十思

  一场因北京电视节而生的观点激战

  编者按:北京电视节昨日开幕了。参展的新剧和北展的人气创下新低,但西苑饭店和日航酒店的洽谈仍然火爆。场内转向场外,逛集贸市场的习惯被袖筒里的单聊取代,展厅里来来往往的都是记者,迎候他们的是一丛丛海报一场场秀。毫无疑问,本来就有些拔剑四顾心茫然的电视剧行业,因了一剧两星政策的发布而未实施,变得越发的心思游移、阴晴不定、无精打采、进退失据。为了今年下半年“四星联播”的末世档期,必有一场场血战。为了明年开春“一剧两星”的新舞台,必有一轮轮激战。面对这样一个大争之世,《影视独舌》邀请了五位产业评论人指点江山,激扬见地。

北京电视节观风-1

议题1:2014上半年,省级卫视电视剧50城收视单台破2的一个都没有,这是否意味着电视剧这门艺术形式的衰退?

  梅子笑(资深记者):今年上海电视节上,纬岭传播创始人彭福利曾经对未来的电视剧收视率做过预测“明年卫视剧收视率将下降30%左右;电视剧可能从电视线性直播(目前的播出方式)中消失。”2014上半年电视剧收视率继续下降(2013比2012同比同样下降),一方面是大众收看电视剧方式的转变——连视频网站的增量都主要来自于移动端而非PC端的时候,老老实实坐在电视机前被收视测量仪测量的观众不可避免地将要减少,收视率降低简直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倘若收视率数据不做假,在我看来明年卫视剧收视率再度降低30%是合理的预测。另一方面则是综艺节目的兴起。与电视剧相比,综艺节目播出方式(周播)、播出周期(数月)、营销周期(半年或更长),更容易制造电视“热点”;而就2014电影市场看来,热点、品牌、粉丝更有消费潜力,能够制造电视”热点“的综艺节目更能吸引观众。记得有一家卫视某部门负责人跟我讲,一部中等成本电视剧的购片款,足够制作一季大型周播节目,因此电视台资源将开始向综艺节目转移。当然,在我看来,综艺节目的观众与电视剧观众并不完全重叠,但它说明了当下大多数高收视率所具备的条件:让看电视剧(节目)成为习惯;讨论电视剧(节目)形成热点事件——这种能力日播的、海量的电视剧显然无法具备。

  李捷文(剧本医生):我来补充一下梅子笑的看法。今年上半年电视剧收视率总体滑坡,首先是大环境的问题,也有政策限制和拼播形式的问题。移动终端对电视剧的收视分流严重,强剧采取拼播形式,也造成了单台收视的分流。另外,几个收视潜力大的剧种受到的限制越来越大,谍战剧、宫斗剧和家激烈的斗剧几乎消失,硬货少了,强节奏、强情节的剧少了,影响了整体收视率。上半年也有惊喜,现代偶像剧的制作有了起色,《恋恋不舍》《姗姗来了》的精良制作、细腻情感,都有了吸引主流观众的可能性。现代偶像剧加入高收视剧种的行列,是可喜的。

  彭福利(数据专家):我同意捷文老师的观点,电视剧电视收视率下降主要还是多屏分流,同时与多个热门题材限播有关。捷文老师提到的青春偶像剧表现突出,这是行业需要关注的,90后逐步成为电视剧观众最有广告价值的群体,他们的喜好受到广告主关注,会慢慢提升青春偶像剧的市场重要性。

  李星文(影视独舌主编):你们都是从电视剧的市场来谈论问题,我想从电视剧的社会性来说一下。近年来电视剧的收视率下降,其实是社会影响力在下降,是制造社会话题和成为社会话题的能力在下降。《雍正王朝》火爆,是因为清朝的宫廷斗争和现实的政治语境接了轨。《亮剑》热播,是因为该剧击中了时代的软骨病,“亮剑”二字代表了气势如虹的精神。《士兵突击》走红,是因为社会上聪明人太多,执着的人太少,许三多成为了精神风向标。可是现在的电视剧仅仅是电视剧,不再与社会思潮共振,不再指涉人的精神困境,甚至审美功能也日渐薄弱,越来越成为一种娱乐和宣泄。电视剧边缘化了,收视率必然不断下降。

  边云边(产业观察者):电视剧衰退,网剧崛起,只是播出平台的更迭,“剧”没有变,永远有需求。

北京电视节观风-2

议题2:收视率下降,是否意味着电视台的危机加重,网络平台将在不久之后实施反超?

  梅子笑:网络是否会反超电视台不能断言,但互联网这几年的发展速度是有目共睹的,”多屏时代“越来越成为现状而不是预想。网络受众会不会分流电视台受众?没有数据支持,但看湖南卫视搞芒果TV、之前众多综艺节目禁止网络直播来看,肯定是对收视率有所影响。目前电视台播出几乎还是互联网的先导预告片,网络播出能不能脱离卫视自己成就一片天地,我近视,暂时看不到。

  李星文:郭靖宇导演说得好,总有一天观众会发现,看手机伤眼睛,看电脑费脖子,都不如坐在沙发上陪着家人看电视舒服,还能促进家庭和谐。所以,我觉得两者更多的是融合吧,不必非得你死我活。

议题3:有人说,“新丽剧本为王,耀客大咖为王”,一个推出了《大丈夫》,一个推出了《离婚律师》,都是大热剧,哪种做法能引领潮流?

  梅子笑:说“新丽剧本为王、耀客大咖为王”的说法不算准确。因为新丽的剧卡司也不小。电视剧这种艺术形式,”剧本为王“是保险的策略,也应当是正途。但业内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电视剧邀请大咖,除了大咖的观众基础外,还看中了大咖手上的资源带来的回报(广告植入、代言品牌跟随投放、营销配合),“大咖为王”虽然可能冒险,但项目带来的关注度、影响力、回报率也许比好剧本更有商业价值。

  李捷文:新丽模式是一剧四星时代的产物,两星时代靠着大咖来做,很难持续下去。据我所知,新丽的电视剧开机率已降低,把比较多的精力投入到电影当中了。新丽和耀客的模式没有根本区别,都是抓剧本,用大咖,追求顶级编剧、导演,每个行当出高价。两个公司的掌舵人在各种细节上舍得投入,耀客用国内最好的机器拍了《离婚律师》,新丽在服化道的细节上不惜工本,无上限给费用。这种模式受政策影响比较大。

  李星文:在大咖上花钱,还是在剧本上花钱,这其实没什么好争论的,大咖和剧本都需要花钱,但都不需要傻花钱。关键是流程不能搞错,万丈高楼平地起,电视剧是剧本的艺术,你要先有一个能打高分的本子,再去组局就容易得多。有了好剧本,就能和大咖谈条件。谈条件不一定是让人家降多少片酬,而是要约定生产过程中的游戏规则,比如说开机以后不能改剧本,不能提这样那样的不合理要求。有了确定的施工方案,有了明确的生产流程,大咖才能发光发热。即使到了一剧两星的时代,市场上总还是需要尖货,有实力的电视台和视频网站还是要宣示实力,货好就不用担心销路。像《琅琊榜》《虎妈猫爸》这种剧,属于一线卫视必然要攻占的山头,制作公司唯一需要做好的就是质量把控。

  彭福利:新丽和耀客“精品剧本大制作”战略的市场影响力大,但内容品牌延续性弱,该模式受“一剧两星”政策影响大,和《宫》系列、《爱情公寓》系列,《特种兵》系列比,后者品牌力更大,受政策影响反倒小。

北京电视节观风-3

议题4:一剧两星政策出台后,开机率大为下降,你感觉到这种寒意了么?

  梅子笑:一剧两星政策出台之后,很多计划开机的项目推迟了。不过我也了解到一些项目继续加码投资,毕竟很多人感觉这是一个快要决出“战国七雄”的时期,扛住了就是活,扛不住就是死;还有很多人深信好剧不愁销,不怕赚不到。据说湖南卫视为《武则天传奇》开了天价,然后不少电视剧比着这部电视剧的收购价投资来着——一家电视台收购价平了成本,还有高价的网络作为利润提供者呢。要说寒意,整体制作成本和部分演员片酬都在下降——也有那么十多个咖硬着不降片酬的,但二三线降的还是比较多。

  李星文:一剧两星政策对行业的影响比原先估计的还大。这从今年北京电视节的冷清程度可以看得出来:原先北展两层的展馆都不见得够用,今年一层都没占满;原先的节目信息册是厚厚的一本,今年的只是薄薄的一册。想在大量海报中找出一个打眼的新剧很难,很多剧是去年卖到今年,仍在苦苦寻觅下家。政策出台是掉下来一只靴子,政策实施是另一只靴子,现在处在两只靴子之间,前景不明就会观望,原本就因题材狭窄而落入低谷的电视剧行业,现在被政策砸进了冰河世纪。

议题5:怎么预测一剧两星政策落闸前后的市场?哪些剧目会赔?

  梅子笑:政策落闸前的竞争确实无比残酷,明年已经排好档期的几部四家联播剧,今年下半年原本排好档期被政策挤掉的几部剧可能够呛。

  李星文:政策调整,意味着利益结构的调整。那些原先奔着四星去,可是没能赶上末班车,只能发两星的剧估计会赔本,顶多是打个平手。但也有些剧会得利,明年年初也许会出现一个情景:新剧供应不足,只能从旧剧里淘金,那么有些品质其实不错,只是被偏光眼们所忽视的作品,就有了起死回生的机会。比如说,俞胜利老师的反腐大作《廉石传奇》就可能在行业洗牌中重见天日。另一方面,那些没有用大咖的风格化作品,也会成为市场亮点,比如说杀青不久的抗战剧《激战》,叙事风格与《雪豹》一脉相承,男女主角徐佳和刘小洁都是新近崛起的演员,导演于敏是摄影师出身的“唯美派”,从电视节上曝光的片花来看,这部剧是热血、激爽风格,运动镜头和战斗场面一绝。在明年初短暂的“剧荒”时节,这种成本不是太高但个性突出的作品将有效填补市场空白。新政策必将带来新机会,一味坐等也不是办法,还是要比谁的眼光更准、下手更快。
 
北京电视节观风-4

议题6:电视剧产业观望气氛浓厚,电影那头形势大好,为什么?

  梅子笑:电视剧是完全的政策市,政策作用太大,而且政策层出不穷没有缓冲期,很容易遇到政策转变就完蛋;电影的管理尺度却在放松(个人认为对电视剧加强管理是对的,但管理的方向要正确)。其次,电影行业处于快速勃发期,电视剧则相对稳定甚至衰退。再则,很多电视剧从业者是觉得电影越来越娱乐化、文化价值太低,不少从业者都试图进入电影行业。

  彭福利:电视剧冷,电影热,与过去3年电视剧过热有关,另外电影宣传动则几千万投入,市场音量大,同时全国银幕数量大幅增加,电影热度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边云边:从消费人群来看,二者有重合,但电影受众并非主要从电视剧受众分流而来,电影消费热除了资本流入的推动(银幕和作品增加),一线城市更多是因为“看电影”是相对性价比较高的“仪式型”娱乐,而在二三线城市则是“轻奢型”乐,即“赶时髦”。这与电视的“日常伴随”的传授方式有很大区别;从流入资本来看,电影资本并非从电视剧资本分流而来,更多是业外资本,它们与电视台对接的能力较弱,电影相对市场化高些;还有就是,电影市场宣传花费高、声音大,且电影主力受众掌握更多话语权。

议题7:你怎么看明星改本的事?是不是所有改动都应该通过编剧?

  梅子笑:明星改剧本这事儿,在2014年都成热点大事儿了。这些因情况而已,有些剧本可能确实老套陈旧或者松散,演员在第一线可能更了解市场改变一些,如果在沟通的前提下没问题;有些则是演员有改剧本的癖好,那就没办法了。2014年也有不少演员主导主创的项目,看看市场对反馈就知道他们灵不灵了。

  边云边:那到底是灵不灵呢?

  李星文:还是不灵的多吧。不排除极少数演员是全才,有能力介入所有环节,但多数情况下还是术业有专攻,宋方金老师说得好:演员中的绝大部分,都没有改剧本的能力,就跟绝大部分的中国编剧都没有跟你们演对手戏的能力一样。

议题8:怎么看业界的上市和并购潮,对创作的正面影响多大?

  梅子笑:这一波的资本介入,并购与上市,更感觉是资本运作层面的事情,与创作关系不大,与公司运营情况也不怎么大。

  彭福利:产业并购也是资本来推动优胜劣汰的一种方式,虽然现在鱼龙混杂,整合更长,差距会拉更大,长远对行业工业化、专业化运作有帮助。

  李星文:有些老板谋求并购和上市,是财富效应推动,不是没钱拍戏。有些公司谋求进入资本市场,确实是为了降低融资成本,增加供血渠道,搬动大块头。资本本质上不关心创作,资本最爱做的事就是摘桃子,不过现在桃子也不好摘了,好项目和好公司不那么容易入手,也得拼眼光和运气。资本不是傻子,不管是公募还是私募,总会制订很多限制条款来保证资金安全,这也能促进影视公司的财务公开和运作规范。
 
北京电视节观风-5

议题9:网剧会终结电视剧吗?

  李捷文:最近大家在探讨网络剧能否成为单独剧种,这要看广电总局的审查标准怎么来定。一种意见是,网剧作为电视电影来审查,还有一种是当作电视剧来看。业内都在关注,今年下半年到明年,对网剧的审查怎么规范。电视剧能否被网剧取代,关键看网剧的尺度有多大,空间有多大,如果都是戴着镣铐跳舞,那就大哥二哥,区别不大。

  梅子笑:2014年,网络自制剧确实蓬勃发展(实际上,法律说法上没有网络剧这一说法,都是影视版权的一种),有完全原创的,也有卖不了电视台就当网络自制的。网络剧会不会终结电视剧个人认为不太可能,网络剧能不能闯出一条成功的路,个人觉得取决于3个方面:一是致命的审查制度,现在网络自制剧不少上都是走擦边球,《暗黑者》惊悚警匪、《灵魂摆渡》和《探灵档案》的灵异超能,如果政策能够放开,这种类型特征鲜明的电视剧是有巨大的市场空缺,自制剧大有作为空间;二是能够撬动的营销资源。网络自制剧没有了电视台导入流量,如果让受众找到它是很需要费心思的,采用一线IP改编或者一线IP打通电影、电视剧通道,同时给网剧留一条通道,是不错的办法。但一线IP真的很有限;一线IP打通影视网络通道,更主要还是在电影票房上赚钱,网剧可能还是电影的预热方式;三是付费点播形成气候。实际上现在网络剧大部分还是依赖于广告营收,付费点播很不成气候——如果网络剧的考量标准只是点击量这么一项,那么比量的结果就是靠近多数不愿意付钱的观众,营收也只有广告一项来源;倘若不做大众娱乐而是为某些愿意付费的观众提供相对小众、审美集中的网络剧,付费点播也许能够真正形成气候,那网络剧的时代就真的到来了。

  彭福利:网剧不会终结电视剧,将来满足多屏观众普遍性观看需求的剧会胜出,单纯服务电视平台或者网络的剧在商业回报上无法放大。

议题10:说说2014年以来作为观察者和从业者的最大感受。

  梅子笑:观众越浅薄越快乐,看脸的视觉需求几乎已经成共识;影视越来越被资本所左右。

  彭福利:最大从业心得:在游戏、电影、电视剧这三大娱乐类别中,电视剧与前两者在市场接轨、专业化方面差距被拉大,电视剧还需苦练内功。

  李星文:绝大多数从业者无条件地倒向观众趣味,批评者必须做忠言逆耳的罗嗦鬼。第一,都顺着来,会让观众成为被宠坏的孩子;第二,逆着说话,才能把话送达心中。谁说的来着: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小贱人。贱人的标志是牵着不走,打着倒退。

  李捷文:让偶像剧来得更猛烈些吧。

  边云边:不能没有大数据,不要迷信大数据。

*画像お借りしました

にほんブログ村 芸能ブログ 華流・アジア 芸能人・タレントへ